揚州網 > 

【大家說】周愛東:瘦西湖邊拉風的人

2022年09月 22日 09:02 | 來源: 揚州晚報-揚州網 | 揚州網官方微博

周愛東

喝茶是一件安靜的事,茶人也應是一個低調的人。明朝人說,品茶宜涼臺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院、松風竹月、晏坐行吟、清譚把卷,這些都是安靜的場景,低調的情境。

可是江增不一樣。江增是一位寓居揚州的黃山人,今天說到揚州往事時基本不會提到他,但在當時,他可是揚州的名士。他在清代揚州文化圈中的名氣完全來自他名士風流的派頭,以派頭出名是一個不太靠譜的創意,他能做到,則說明這種風雅還是相當吸引人的。

他首先給自己找了一個吸云餐霞的去處,在黃山下建了一間臥云庵,這名字聽著就仙風道骨。然后準備了一套吸引眼球的行頭,他做了一副茶擔,里面放上各種茶具,稱為“游山具”。這樣的形象一登場,立刻就讓那些文化人們聯想到了茶圣陸羽。但是江增的裝備已經不是陸羽當年可以比的了,看一下他的配備:

扁擔:是柳樹做的,用大漆刷上,再寫上“臥云庵”的字號,兩頭挑的盒子各分三層。

前頭一層:放銅制茶酒器各一件。茶酒器旁放著兩副火箸、兩個小夾板,小夾板中夾著臥云庵五色箋,還有一本袖珍的詩韻、一方硯臺、一塊墨、兩支毛筆。

前頭中層:放了一個錫胎填漆黑光面盆,上面也刻寫了庵名,一個濃金填掩雕漆茶盤,兩方手巾,七把五色聚頭的扇子。

前頭下層:放了四個銅酒插,一把瓷酒壺,一個銅火函,一個銅洋罐,一把宜興紫砂壺,一個煙盒,一個布袋,袋中裝著木炭。

后頭上層:放置秘色瓷盤八只。

后頭中層:放瓷飲食臺盤三十只,斑竹筷八雙,銅手爐一只,填漆黑光茶匙八把,果叉八把,錫茶壺一把,取火用的刀火石各一,還有一個存放火種的竹筒。

后頭下層:放了一只銅火鍋,旁邊放了四只小盤。

此外,扁擔上還掛著用來盛酒的葫蘆,一支紫竹簫,一支斑竹煙袋,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蒲團。

他的這一套行頭在當時的揚州城里太拉風了,只要他一到湖邊,幾乎畫舫上的游人都知道他來了。

“游山具”的結構與所盛器具與南宋畫家劉松年《斗茶圖》所繪的如出一轍,所用秘色瓷盤子也是宋人口口相傳不得見真品的名器,他的煮茶器是當時江淮地區很少見的,外面是一個銅制的圓筒,中間還有一個銅制的圓筒,在中間的筒里填上炭,下面有一個風門,名稱叫茶鏙。這是西北地區及俄羅斯人常用的一種煮茶器具,現在中國的東南地區基本上看不到這種茶器了,在當時的揚州應當也是非常稀奇的。其他所用的錫茶壺與紫砂壺是明清時人最看重的茶壺,藝術成分與商彝周鼎相類,銅器、漆器也顯示了他是個有錢人。另外,擔中所放置的袖珍詩韻與文房四寶又顯示,他是個文人。

所謂名士,當然不能只在民間有名。有學問的人,有錢人,游山玩水的文人,茶人,這時的江增離真正的名士只差一步,就是大學者的點贊。這一步由他的同鄉,久居揚州的經學大家江藩幫他完成,江藩為他寫了一篇文章《游山具記》。

江增,號臞生。朱元璋的兒子寧王朱權的號是臞仙,也是茶道大家。從愛好到名號相似度這么高,不知是不是在致敬這位前輩富貴閑人。

作者簡介:

揚州大學教師,研究領域飲食文化、宴會與菜品設計。


責任編輯:煜婕

揚州網新聞熱線:0514-87863284 揚州網廣告熱線:0514-82931211

相關閱讀:

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為“揚州網”或“揚州日報”、“揚州晚報”各類新聞﹑信息和各種原創專題資料的版權,均為揚州報業集團及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通過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上述來源。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以便寄奉稿酬。

台湾佬中文娱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