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彤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分19個專題集中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權威著作,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結晶。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既講了“是什么、為什么”,又講了“怎么看、怎么辦”,為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必須精心組織、周密安排,以上率下、知行合一,真正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轉化為推動“美麗江都”建設的強大動力。
堅定政治站位,守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大事要事,是總書記向全國人民發出的偉大號召。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美麗中國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的新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山水林田湖草的“命運共同體”初具規模,到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生活,再到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實現良性互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新高度,美麗中國新圖景徐徐展開。新時代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就必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厚植發展環境新優勢,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結出更多的碩果。
堅守綠色發展,立足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綠色是最原始的底色,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叭瞬回撉嗌?,青山定不負人?!北Wo生態環境和推動經濟增長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因為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國歷經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也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比較突出的就是資源環境承載力逼近極限,大范圍霧霾、水體污染、土壤重金屬超標等突出環境問題使國家和人民不堪重負、苦不堪言,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基礎上的經濟增長已難以持久下去。目前,越來越多的地方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紅利不斷釋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就江都而言,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板塊,更要將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系統,強化智能制造、企業上市、制造業服務化“三級火箭”助推系統,深化基金股權投資、高新技術企業倍增、無形資產疊加“三駕馬車”齊驅格局,在“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城市數字化”等方面搶抓機遇、持續發力,把綠色發展、協調發展作為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保護好、運營好,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
堅持為民初心,當好“美麗江都”新城市建設的“主力軍”。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要忘記來時的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薄鞍l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共產黨人不懈的奮斗目標,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是我們黨的職責使命所在。實施美麗中國建設,是推動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更是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積極回應。推動生態環境治理,打造生態宜居環境,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出發,強化頂層設計,堅持多措并舉,切實增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想行動自覺,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打造一批生態廊道、生態濕地、生態公園。與此同時,要堅持以實效取信于民,以群眾的真實感受作為檢驗標準,從群眾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抓起,從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治起,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江都作為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將堅持全域皆源頭的發展理念,主動對接長江大保護、大運河文化帶、江淮生態大走廊等國省戰略規劃,高標準推進九縱十橫生態網格建設,牢牢扛起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城市的生態安全責任與擔當,讓人民群眾在藍天白云、鳥語花香中享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作者系江都區委書記)